不告不理 - 法學
By Sarah
at 2011-05-15T17:34
at 2011-05-15T17:34
Table of Contents
※ 引述《saltlake (SaltLake)》之銘言:
: 請問法學理論關於"不告不理"的來源是哪裡? 還有就釋怎樣解釋
: 它的"正當性"呢?
: 一般比較樸素的想法 恐怕會更傾向讓司法系統的人主動"謂民除害"
: "不告不理"的感覺就是比較消極的
長久以來,國人都深信司法是正義的代表,法官的審判即是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,
而將正義、法官,乃至國家政治,認為是「三位一體」。在此種思維下,將法官地
位提升至幾近於神格,把法官視為正義的化身。
然此種思維究竟是否能夠符合國人需求?
若能符合,為何數千年來,此種對法官深切的期待,一直不能獲得實現?
國人此種將法官與正義畫上等號的思維,存在著本質上的瑕疵,反而使法官以外之
人置身於正義之外。
正義、法官、國家政治,三者間雖有關連,但絕非三位一體。放眼現代刑事訴訟之
發展,著重於「真實發現」與「程序正義」之要求,法官雖占有重要地位,但並非
唯一且絕對的角色。而在法治國的思維下,「法治國」與「法官國」是有差距的。
若按照傳統「包青天」的觀念,認為法官必須無所不知,且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,
則現今社會上將僅有極少數之人能夠符合這個標準,而不利於法治國制度的改革。
國內各界對司法改革的殷切期望,應盡早跳脫「法官國」的思考窠臼,方能有所突
破。
然而,我國包青天的辦案模式,與歐陸中古時期(1215~1789 法國大革命)盛行的糾
問主義刑事制度足堪比擬。此種糾問制度,深受詬病 -- 除法官獨攬追訴審判大權
,欠缺制衡管道外;由法官自行偵查追訴,心裡早有先入為主之觀念,而有偏頗之
虞,更遑論達到客觀公正的裁判;更甚者,糾問法官奉行警察國家精神所發展出來
的調查手法 -- 不計代價,窮追猛打被告。面對強大卻不公正的糾問法官,被告幾
無招架之力。
所謂「不告不理」,係指基於控訴原則 -- 「無控方之起訴,即無法官之裁判」。
由檢察官擔任控方,決定是否提起公訴。此為現代法治國審判制度之重要內涵,與
控訴原則之發展、現代檢察官制度之形成,具有密切關係。
亦藉由「不告不理」方式,改革糾問程序訴訟制度中的重要部分,使法官成為被動
消極中立裁判者的角色,保住作為裁判官不可或缺的客觀性;而檢察官則成為控制
法官裁判入口的把關者。並透過此種訴訟分權模式,以法官與檢察官彼此監督節制
的方法,保障刑事司法權行使的客觀性與正確性。
(PS.勘誤錯字、修改詞彙詞條、通順語句、重新修版,故重發此篇)
--
: 請問法學理論關於"不告不理"的來源是哪裡? 還有就釋怎樣解釋
: 它的"正當性"呢?
: 一般比較樸素的想法 恐怕會更傾向讓司法系統的人主動"謂民除害"
: "不告不理"的感覺就是比較消極的
長久以來,國人都深信司法是正義的代表,法官的審判即是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,
而將正義、法官,乃至國家政治,認為是「三位一體」。在此種思維下,將法官地
位提升至幾近於神格,把法官視為正義的化身。
然此種思維究竟是否能夠符合國人需求?
若能符合,為何數千年來,此種對法官深切的期待,一直不能獲得實現?
國人此種將法官與正義畫上等號的思維,存在著本質上的瑕疵,反而使法官以外之
人置身於正義之外。
正義、法官、國家政治,三者間雖有關連,但絕非三位一體。放眼現代刑事訴訟之
發展,著重於「真實發現」與「程序正義」之要求,法官雖占有重要地位,但並非
唯一且絕對的角色。而在法治國的思維下,「法治國」與「法官國」是有差距的。
若按照傳統「包青天」的觀念,認為法官必須無所不知,且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,
則現今社會上將僅有極少數之人能夠符合這個標準,而不利於法治國制度的改革。
國內各界對司法改革的殷切期望,應盡早跳脫「法官國」的思考窠臼,方能有所突
破。
然而,我國包青天的辦案模式,與歐陸中古時期(1215~1789 法國大革命)盛行的糾
問主義刑事制度足堪比擬。此種糾問制度,深受詬病 -- 除法官獨攬追訴審判大權
,欠缺制衡管道外;由法官自行偵查追訴,心裡早有先入為主之觀念,而有偏頗之
虞,更遑論達到客觀公正的裁判;更甚者,糾問法官奉行警察國家精神所發展出來
的調查手法 -- 不計代價,窮追猛打被告。面對強大卻不公正的糾問法官,被告幾
無招架之力。
所謂「不告不理」,係指基於控訴原則 -- 「無控方之起訴,即無法官之裁判」。
由檢察官擔任控方,決定是否提起公訴。此為現代法治國審判制度之重要內涵,與
控訴原則之發展、現代檢察官制度之形成,具有密切關係。
亦藉由「不告不理」方式,改革糾問程序訴訟制度中的重要部分,使法官成為被動
消極中立裁判者的角色,保住作為裁判官不可或缺的客觀性;而檢察官則成為控制
法官裁判入口的把關者。並透過此種訴訟分權模式,以法官與檢察官彼此監督節制
的方法,保障刑事司法權行使的客觀性與正確性。
(PS.勘誤錯字、修改詞彙詞條、通順語句、重新修版,故重發此篇)
--
Tags:
法學
All Comments
Related Posts
「理論與實踐中的唯實論」雜思(一)
By Dinah
at 2011-05-14T16:57
at 2011-05-14T16:57
「理論與實踐中的唯實論」雜思(一)
By Jake
at 2011-05-14T02:28
at 2011-05-14T02:28
陽明大學人社院講座-死刑之倫理與法律問題
By Ida
at 2011-05-12T17:43
at 2011-05-12T17:43
「理論與實踐中的唯實論」雜思(二)
By Mia
at 2011-05-12T16:06
at 2011-05-12T16:06
不告不理
By Poppy
at 2011-05-05T19:49
at 2011-05-05T19: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