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 - 法學
By Emma
at 2009-07-15T13:23
at 2009-07-15T13:23
Table of Contents
※ 引述《tallwood (放風箏)》之銘言:
: 因為我也不打算訴諸證據 我就訴諸大家的心證與感受
: 我的想法很簡單 你不能接受如果你的家人受害 加害人卻可以活著
: 那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家人受審判 卻受千夫所指非死不可 或者是可能在粗糙審判下處死
: 如同不需要依照刑法理論或者犯罪學理論
: 僅憑著形上的雜想、"如果你家人"這樣的互動思考我相信同樣是有價值的
: A->B B->A 同樣都是直覺的感受 同樣是社會容許性的個人檢驗
: 至於實施死刑或者是廢除死刑之後 其實也不會有什麼終局結果出爐啦
: 社會持續進行的辯論與對話才是最重要的
其實討論這些事情蠻有趣的
一個社會上的國民變成被害人的可能性 v.s 一個國民正好出現在殺人現場然後兇刀出現在
口袋的機會和可能性我認為是有很大的差距,死刑廢除的聲音常常討論誤判,人死了再怎
麼樣都無法挽回。如果一個誤判發生,被告也被槍決了,我認為應該要被檢討的是司法人
員和體系,因為一個被告如果是無辜的被判了死刑,請問和一個無辜的人在路上被突然飛
出的子彈給奪命有何致命的差異嗎? 一個無辜的人正好因為種種因素,證據被判定成有罪
,和一個被害人被謀殺,我認為也沒有什麼必然性的差異而必須廢了死刑。
當然啦,一個理由就是後者是國家藉由強大的權力和強制力對被告發動,如果要在這方面
預防,就會有所謂廢除死刑的方式。如果考慮到很多現實上的執行問題,在沒有更好的制
度產生前,也許儘量不執行死刑會是一個暫且的方式。
--
: 因為我也不打算訴諸證據 我就訴諸大家的心證與感受
: 我的想法很簡單 你不能接受如果你的家人受害 加害人卻可以活著
: 那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家人受審判 卻受千夫所指非死不可 或者是可能在粗糙審判下處死
: 如同不需要依照刑法理論或者犯罪學理論
: 僅憑著形上的雜想、"如果你家人"這樣的互動思考我相信同樣是有價值的
: A->B B->A 同樣都是直覺的感受 同樣是社會容許性的個人檢驗
: 至於實施死刑或者是廢除死刑之後 其實也不會有什麼終局結果出爐啦
: 社會持續進行的辯論與對話才是最重要的
其實討論這些事情蠻有趣的
一個社會上的國民變成被害人的可能性 v.s 一個國民正好出現在殺人現場然後兇刀出現在
口袋的機會和可能性我認為是有很大的差距,死刑廢除的聲音常常討論誤判,人死了再怎
麼樣都無法挽回。如果一個誤判發生,被告也被槍決了,我認為應該要被檢討的是司法人
員和體系,因為一個被告如果是無辜的被判了死刑,請問和一個無辜的人在路上被突然飛
出的子彈給奪命有何致命的差異嗎? 一個無辜的人正好因為種種因素,證據被判定成有罪
,和一個被害人被謀殺,我認為也沒有什麼必然性的差異而必須廢了死刑。
當然啦,一個理由就是後者是國家藉由強大的權力和強制力對被告發動,如果要在這方面
預防,就會有所謂廢除死刑的方式。如果考慮到很多現實上的執行問題,在沒有更好的制
度產生前,也許儘量不執行死刑會是一個暫且的方式。
--
Tags:
法學
All Comments
By Charlotte
at 2009-07-20T11:06
at 2009-07-20T11:06
By Zenobia
at 2009-07-25T08:50
at 2009-07-25T08:50
Related Posts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By Thomas
at 2009-07-15T12:09
at 2009-07-15T12:09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By Freda
at 2009-07-15T02:46
at 2009-07-15T02:46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By Olivia
at 2009-07-14T17:58
at 2009-07-14T17:58
Re: 法律到底哪裡吸引人?
By Hedwig
at 2009-07-14T08:19
at 2009-07-14T08:19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By Daniel
at 2009-07-13T20:27
at 2009-07-13T20: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