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 - 法學

Madame avatar
By Madame
at 2009-07-17T13:16

Table of Contents

※ 引述《juotung (想飛)》之銘言:
: ※ 引述《tallwood (放風箏)》之銘言:
: 我只是說到, 可逆或不可逆在自由刑與生命刑的討論中
: 應該要有一致的處理

對於可逆、不可逆的部分,我回去想想
我推測所謂「學院派」用這種說法
應該是指「有沒有解除刑罰的狀態的可能性」(向後)
而不是指「回復到自始當時的狀態的可能性」(溯及)
也就是說
自由刑的可逆是指自執行後從「被拘禁的狀態」解除成「不受拘禁的狀態」
死刑的不可逆是指自執行後無法從「死亡的狀態」解除成「復活的狀態」
是在這樣的思考下作為可逆與否的判斷標準

如果是指「回復到自始當時的狀態的可能性」
若只是從金錢的價值來看,是具有回復性的,這是一種解讀方法

但是若從金錢對於一個人在社會目的與功能來看,罰金的返還只能回復原有價值的狀態
用這種解讀方法作為觀察
財產對於一個人社會上的使用及需要,一樣無法回復到自始當時的狀態
講極端一點,在二十歲剝奪一個人一百萬的財產,九十歲臥病在床時返還
財產的缺口在價值面上補了起來,但是在社會上來說一樣不會是回復到自始狀態
對於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以及九十歲臥病在床的老病人來說
同樣的價值有不同的社會意義

: : 或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 同樣是刑罰 不同種類的刑罰它的"社會容許性"到什麼程度
: : 如果社會認為生命刑和自由刑只有一線之隔
: : 我相信這樣的容許性當然就很高 社會容許性的思考 當然不應該是法律人的獨占
: : 這種對於風險程度容忍的問題 每一個人都有相同位階的論述權力
: : 我們知道自由刑與生命刑在社會的理解上似乎有本質的差異性
: : 對於復仇的感受而言 自由刑是層升且得量化的 而生命刑是根本性的滿足
: 這個說法很不錯
: 我是說生命刑對應 "根本性的滿足" 這個說法
: 不過我個人是這樣看的
: 對於受害者本人或其關係人而言
: 刑罰的意義可能是復仇
: 因此在這個前提之下, 我也認同你的說法
: 但是對於不相干的鄉民呢?
: 以我的觀察
: 對於外於犯罪的第三人來說
: 其實自由刑與生命刑的意義, 與其說是復仇
: 不如說是 "隔離" 要來得更接近事實
: 透過隔離, 來滿足自己對於安全感的需求
: 於是我們有所謂集體的安全感...集體的敵意...
: 在這個點上, 生命刑與自由刑並沒有 "質" 的差異
: 或許我們可以做個調查
: 來比較有親友受過暴力犯罪身亡經驗的, 與沒有此經驗的
: 這兩種人對於以無期徒刑替代死刑的接受度有無明顯差異
: 來證明我的說法

這個部份我承認是如此
「在如果你的家人...」這個陳述裡面其實就代表了對於安全的企求
或多或少帶有同仇敵慨而已

: : 所以我的回應其實也是打算很鄉民的
: : 對我而言 "如果你的家人..."這種句子可以反過來問各種問題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
: : 其實它就是社會容許性的考驗 如果有這種鴻溝 你們願意忍耐他的代價嗎?
: : 我想同樣的 大多數人(如果未預設)一起思考這樣一種反面卻又直覺的問題
: : 一樣是思考社會容許性的因素之一
: : 其實我覺得多數覺得死刑或重要是必要的 並不影響繼續討論與否
: 我同意啊
: 我只是很看不慣有些人一直拿國外的研究資料當令箭

這個部分我同意,國內的個案、研究絕對是最具本土性的
拿國外的研究資料當作佐證、參考是可行的,因為我國這方面的實證資料非常少
但是若是國外怎樣,則必然怎樣當然是粗糙的說法

: : 僅憑著形上的雜想、"如果你家人"這樣的互動思考我相信同樣是有價值的
: : A->B B->A 同樣都是直覺的感受 同樣是社會容許性的個人檢驗
: : 至於實施死刑或者是廢除死刑之後 其實也不會有什麼終局結果出爐啦
: : 社會持續進行的辯論與對話才是最重要的
: 我覺得這還忽略一個角度
: 也就是加害者的角度
: 加害者也是社會的一份子
: 而且通常不具有什麼論述能力與論述興致
: 事實上
: 自由國家中受判死刑的暴力犯罪者
: 絕大部分與貧窮...教育程度低下...弱勢...少數族裔等要素有著強烈的正相關
: 而這種現象絕非沒有意義
: 對於暴力犯罪的歧視
: 基本上與對貧窮...教育水準...弱勢...少數族裔的歧視是有其結構上的交織的
: 從這個觀點來說
: 我認為重刑的合理性, 似乎要和社會救助或社會安全體系的健全度
: 放在一起觀察才是

這一點固然沒錯,但是它並不能「特定」死刑議題,而是針對泛重刑的刑罰制度

再者它或許可以解釋死刑制度整體性、結構性的問題
但是若是刑罰制度設有「排弱條款」(姑且不論其他憲法、刑法原理原則)
一個富裕、教育水準高、強勢的社經地位、有清楚而強烈的個人意志的人被起訴重罪而
被判死刑,若排除司法犯錯的可能性,
我們似乎也很難用社會救助制度、安全制度作為一個反面的觀察因素

一點意見,也請指教

--
Tags: 法學

All Comments

Hazel avatar
By Hazel
at 2009-07-21T05:27
看了一連串討論文章 很有收獲
Elma avatar
By Elma
at 2009-07-24T21:37
民法老師問我 那錢賠誰?我說家人 沒家人呢?...囧 錢賠誰?
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
Skylar DavisLinda avatar
By Skylar DavisLinda
at 2009-07-16T05:13
※ 引述《tallwood (放風箏)》之銘言: : ※ 引述《juotung (想飛)》之銘言: : : 我個人也是這麼看的 : : 可不可逆的問題 : : 基本上於生命刑與自由刑、褫奪公權、拘役的討論中 : : 應該要有一致的立場 : 你前面說的這些我都很贊成 使我受益良多 : 你說的沒錯 用不可逆或 ...
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
Hedda avatar
By Hedda
at 2009-07-15T17:41
※ 引述《Vala (Kar98k v.s MosinNagant)》之銘言: : 其實討論這些事情蠻有趣的 : 一個社會上的國民變成被害人的可能性 v.s 一個國民正好出現在殺人現場然後兇刀出現在 : 口袋的機會和可能性我認為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同R大的意見,你太小看犯錯的可能性 之前版上也有人討論 ...
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
Hardy avatar
By Hardy
at 2009-07-15T13:23
※ 引述《tallwood (放風箏)》之銘言: : 因為我也不打算訴諸證據 我就訴諸大家的心證與感受 : 我的想法很簡單 你不能接受如果你的家人受害 加害人卻可以活著 : 那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家人受審判 卻受千夫所指非死不可 或者是可能在粗糙審判下處死 : 如同不需要依照刑法理論或者犯罪學理論 : ...
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
Thomas avatar
By Thomas
at 2009-07-15T12:09
※ 引述《juotung (想飛)》之銘言: : ※ 引述《tallwood (放風箏)》之銘言: : 我個人也是這麼看的 : 可不可逆的問題 : 基本上於生命刑與自由刑、褫奪公權、拘役的討論中 : 應該要有一致的立場 你前面說的這些我都很贊成 使我受益良多 你說的沒錯 用不可逆或者是可逆的區分是錯誤的 ...

日本第一個未滿18歲判死刑案例

Freda avatar
By Freda
at 2009-07-15T02:46
※ 引述《Vala (Kar98k v.s MosinNagant)》之銘言: : ※ 引述《tallwood (放風箏)》之銘言: : : 可以反問你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嗎? : :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懷疑台灣的刑事司法制度,我也不例外。 : : 死刑受到最大的批評都不是你說的那些太空泛的理由,而是死刑對 ...